隔離宅家那么無聊,也不見你讀書呢?
這個春節,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,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。
有的人沖鋒在醫療前線與疾病抗爭,有的人堅守在各自崗位上,保障著前線物資和社會的正常運行,而對于其他大多數人,“宅”居然成為了最正確的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。
全國人民響應號召,宅在家中,閑出了水平、宅出了花兒,魚缸釣魚、隔樓喊話、數草莓籽,甚至在凌晨三點,仍有80萬網友在線觀看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的建造實況,擔任國家級重大工程的“云監工”。
而這時,一個靈魂拷問出現了:再無聊也不見你讀書?
這話可能不對了,那些年年立flag、當當散錢財、朋友圈天天向上的“讀書人”可能會遲到,但從未缺席。
廣大網友的沉默,可能恰恰戳中了如今的“讀書人”現狀……
“讀書人”不少,但真正想清楚為什么要讀書的人并不多。
今天,讀書這件事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。讀書成了新的宗教、打卡成了儀式、寫書評變成了禱告、去書店成了朝圣。在讀書這件事上,我們從未如此焦慮和恐慌。
“虛假的讀書人”初級版和進階版車型正是在這樣的意義建構中產生的。
前者欺騙自己,求一個心理安慰;后者欺騙別人,求幾個點贊。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要讀書,而只是把讀書當成了一個充滿意義符號、一個可以給人加上一圈光環的標簽。
讀書本身沒有意義,是人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讓讀書變得有意義。而這正是那些希望拓展自己認知邊界,不斷走向新世界的“真正的讀書人”在做。
這個假期,在嚴峻的疫情面前,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出門戴口罩、注意勤洗手,保持警惕,也要保持樂觀。
宅在家時,不妨沉下心來讀幾本書,世界可能不太好,但我們仍然飽含好奇與熱情。
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讀書的意義!
參考資料
《誰在決定我們讀什么書》譚山山,《新周刊》537期
《怎樣快速閱讀一本書》羅振宇,《羅輯思維》第854期
《我與讀書的私密往事》吳曉波,《吳曉波頻道》2015-04-22期
《歸田錄(卷二)》歐陽修
《梁文道:“我不是帥哥只能多讀書”》深圳商報
《理論學人|方漢奇:要當先生,先當學生》南方雜志2019-03-27